|
当低迷的市场把诸多证券黑幕曝光的时候,人们开始质疑:股市中还有什么可以相信?就在这个时候,机构们举起史N械难芯勘ǜ嫠担?颐浅垂傻囊谰菔恰凹壑怠薄S谑牵?珖?蹲收呖?肌胺杩瘛钡厮鸭?芯勘ǜ嫣舻埔苟粒?欠N顶礼膜拜的感觉就像当初四处打探消息一样的执着与痴狂。
但是,研究报告也不是有绝对的权威性,也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有投资者致电本报,“我再也不相信研究报告了。依据某机构的研究报告,我买了股票,是因为这份研究报告指出,这只股票年底业绩将出现很大的增长。可是在我买了之后,股价却一路下跌。我想有这么好的业绩预期支撑,总不至于让我赔吧。可是年报一刊登,业绩非但没有那么多的增长,反而有所下降,而此时的股价已经今非昔比了。气愤的我电话里质问那家研究机构,可人家却说计算出现错误,忘算了一个系数。就这样把我打发了……”
经过多方求证,记者将为您揭开“研究报告”的真实面纱。
朝令夕改 言之无用
带着種種疑问,记者采访了华夏证券分析师孙鹏。
孙鹏指出,现在有些机构财务分析能力不强,研究报告严重失实。
比如某核心大券商给一家科技类上市公司编写的研究报告就引发了巨大争议!这家上市公司业务繁杂,核心竞争力量不强,但研究报告却将每个项目都夸得跟花一样,忽悠得读者,不得不对该企业刮目相看。
但实际情况又怎样呢?去年原材料、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价格飞涨,公司的利润受到严重稀释。按照该研究报告的预测,2004年全年每股收益应达到0.58元,但实际上公司每股收益连0.4元还不到!
二级市场方面,股价走势更为恶劣,股票从13元的高点一路跌到了6元多。这样的研究报告与黑心股评真是没有多大区别。
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今年8月,那家证券公司又发出了一篇研究报告,还是一样的溢美之词,还是一样的鼓吹股票价值严重低估,结果如何,自然可想而知。
抄袭之风 越刮越大
现在很多调研员有个通病,就是闭门造车,不去实地考察,就对着财务数据编造文章。
例如,最近有一份报告对某产品进行价格走势预测,仔细一看,做出来的产品价格变化图表竟然是直接在网上抄的产品报价,毫无疑问,研究员并没有负责任地去实地调查,凭空臆断的成分居多。
研究报告大多装帧精美、用词考究,可能够对投资者的操作起到多少正面帮助值得怀疑。
黑嘴本色 酷似庄托
“武有股评,文有报告”,这是前不久一位醉酒的机构老总对记者说的。
“牛股是怎么挖掘出来的你知道吗?以前大牛股都是机构拉起来的,有钱你就拉去吧,只要资金充足,想拉多爽就能有多爽,至于能否顺利出货,那就看自己的道行了。现在可不一样,现在炒股靠什么?要靠忽悠!实力强的忽悠实力弱的,大机构忽悠小机构,小机构忽悠小散户。谁忽悠的本事最强?不是电视上那些股评家,是写研究报告的!价值、核心、潜力,头头是道的胡喷一番,嘿嘿,散户看晕了,也就该出货了!”
听罢此话,记者当时哑口无言。
小黑:我被报告撞了腰
小黑是某证券公司的电脑机房人员,上头分派任务买基金,一点股票不懂的他,各式各样的基金楞是买了一大堆。后来钱不够用就找朋友借,再不够就赎回老基金买新基金,反正任务必须要完成。
后来新基金发行少了,老基金也慢慢赎回了,资金也就闲置下来了。小黑看别人都炒股票,自己也觉得痒痒的,可是由于缺乏经验,便打起了研究报告的主意。小黑的朋友小王总能够提前市面两天拿到最新的研究报告,小王告诉小黑,机构一般先吃货,然后再以各種名义散布研究报告,报告面市后有很多人跟风,机构就可以顺利高位出货。小王建议小黑跟着他这样炒股票。
可跟着小王做了几笔后,小黑发现也赚不到什么钱。小王告诉小黑,其实大家都明白,研究报告就跟电视里的股评差不多,都没什么真实水平,如果他能发现真正优质的上市公司,他早成巴菲特了,还会去累死累活地写研究报告?买入研究报告推荐的股票的惟一理由就是预期在面市的时候会有人来接盘,而时间长了,接盘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提前拿到研究报告的人也多了,利润也就越来越薄了。现在的研究报告就像传销,一层骗一层,你有全套的研究报告就说明你的服务到位,谁看研究报告买股票,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听了小王的话,小黑想了想:“可是中集、苏宁、火箭股份等牛股都是研究报告发现的呀。”小王解释说:“中國的上市公司本来就没几家好的,凡是不亏损的、有点名气的、老总没跑的,哪家都有研究报告推荐,你都买吗?这样推荐如果还不能覆盖牛股,那研究报告才有价值呢。”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写研究报告呢?”小黑又不明白了。小王笑了笑:“人都要吃饭呀,股评也没用,还不是天天有人写。财经评论有什么用,也没见消失呀。其他券商都有研究报告,你没有,你的服务就不到家。你就要去买,有人买就有人写,这么简单你怎么还不明白?还搞电脑的呢。”
小黑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