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邓州聊吧   以范曾书法展《锦文掇英》谈范学
返回列表
查看: 8910|回复: 0
收起左侧

[天下杂谈] 以范曾书法展《锦文掇英》谈范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 05: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心为用 其格必高
                  一一以范曾书法展《锦文掇英》为例
                             马忠

   
     杨青云阐述论证的《范学有道》,一度引发书画界热烈关注。他认为,“范曾道学亦即进入自己的本质,把存在之思道出存在的真理强调。它特别强调智慧和定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它可以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巨匠式的学界大儒。”显示了杨青云洞穿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过,对于《范曾书道》思想境界的评价,“比郑板桥高远一点”“比八大山人简练明了”是否恰当,有待商榷。
    近些年,研究范曾的文章多得去了,但《范学有道》确是“范曾之道”目前最集中和最有力的表述。换句话说,“范学有道”已成为文化艺术建构与同震因素的历史原因,而这种原因的历史积淀十分丰富,是书画家心智成长过程中洞察书画信息与常蹈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方式。养心为用,其格必高。它表意的需要又自然产生了那深情的成份渗透其中。而深情高格需要心养,如同心不深下笔即俗。
家学有素,范氏家族自宋代即多有步入仕途且身居高位要职、为民众谋求福祉者,若范仲淹及其子范纯仁,先忧后乐之精神,影响及于今日而不少衰。因于祖辈诗文稔熟通透,受其沾溉熏染日久,兼且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通古今兴亡、朝代更替之史事源流,范曾八十大寿之际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锦文掇英》,就是他学研习总书记用典之心得,颇类于专门赏鉴收藏家之“细数家珍”,从容赏味之馀,自然领悟尤多,远胜常人也。
范曾好友赵忠祥认为:范曾将引用的古典名句,结合自己的品读理解,以诗性的语言,归纳概括为“政适民服”、“见胜于闻”、“与时偕行”等四字短语,并挥毫为高雅的书法作品,是具有特别收藏价值的一本书法精品。范曾弟子朱军点评:147则四字短语书法作品,是对习近平用典的个性解读,也是先生对古典名句的再创造。《锦文掇英》让广大读者在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铺天盖地的新闻与研讨之后,使这一艺术主题成为现实世界人性诉求的共鸣,即由书画活动与哲学思考紧密互动带来的深刻思想性,使其超越《范学有道》物质化的表象世界,上升为某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抚慰与共鸣共震。
    事实上,《范学有道》很多时候即表现为类似哲人的哀愁。因为范曾只有寄身之所,他把这种不得不努力应付的基本感受,以及乡愁的缕缕离散衍生出书画艺术,并深入骨髓,使之“范学”之道时时游离在心灵诉求所触发带有戏剧性意味的普遍情思与深刻洞察,葆有对人之现实和牵挂之情,或大地人民,乃至天地人和的内在整合。
     海德格尔强调“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他认为只有人类的语言才最真实的保存与再现了历史,因为语言是最切近于人之本质的高贵。而范曾每每把这些语言的高贵转化为书画艺术的创作源流。《锦文掇英》系范曾于习总书记治国理政之诸多用典中,掇拾采摭并集取核心精粹,演绎成类同成语之四字短语,简练概括且充分发挥,言简意赅、辞约旨远。该书前言写道:实现中华文化“活化”,让中华文化成为可感、可触、可依的“活物”,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获取正能量,又使中华文化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获得鲜活生命,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锦文掇英》的枚举表述,是范曾所指的敬意姿态。而他能指的意义又十分丰富,通感与联想的触发点,涉及文明社会人与人,人与现实处境的总括,并旨在探明主题思想强化的文化性,政治性,以及分门别类,相互印证,以阐释世界性心灵家园的意义,使《锦文掇英》具备了一个个案探析,引比连类,排序呈列。并鲜明地指出其学习习近平讲话的启发式审美旨能。而这一书法作品的审美旨能无疑对《范学有道》运用最充实,精彩,透彻,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范学有道》的道义精神,也得到了深刻揭示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最高价值,使之自然延展了《范学有道》本身的思想,文化的直接体现与物质形成的哲学高度,以便深入理解与剖析《锦文掇英》四字短语的文化关系,或一条精确连接的血脉管道。
从历史深度与哲学高度中提炼出美的领域,往往与矫饰、庸俗为邻。而范曾深谙此理,他所表达《锦文掇英》的主题与艺术之美,婉约中带着一种单纯,纯粹,将学研“习近平用典”心得,结合自己的品读理解,以深厚的学养,诗性的语言,归纳概括为147则四字短语,并挥毫为高雅的书法作品。此一批四字书法,均以素所擅场之行楷笔意出之,浓墨饱蘸、纵笔挥洒,既有唐颜鲁公之刚健劲直,更兼以晚清名士张裕钊之端正谨严,大有“纯臣谔谔”之刚正气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人文日新的学研精神,使它最有力的呈现范曾“诗魂书骨”理论性的丰富多彩,产生一种丰美与韧性的厚度,又不因为单纯而简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杨青云的《范学有道》以独特的视角贯通于范曾《锦文掇英》的书法母题,为书画的构思,创作起到了极为直观的形象启示,以及艺术无穷的比兴感发作用。也可谓“一叶知秋”,“爱屋及乌”,“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杨青云又在《范曾新传》中专一论述了《锦文掇英》负载《范学有道》的文化信息量,妙趣横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味与精神寓旨的现实意义。


   (马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已出版评论专著12部)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3 | 帖子:4763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