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瞳 发表于 2021-10-7 19:24:38

两个邓州人左右了宋朝的命运?!

邓州文运昌盛,三贤荟翠,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文人定下了崇高的精神基准,远有贾黯、李贤、 李永茂、彭而述等一大批文官名臣,近有丁声澍、韩作黎等汉语言学家和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秦俊、梁鸿等组成邓州作家群。与之相比,邓州的武运丝毫不逊,历史长河中猛将如云,宗懔、张巡、铁铉等铁血武将,向世人诠释了忠勇的最高境界。今天要说的是两位左右了南宋命运的邓州名将。
他为南宋强行续命二十年,进而改变世界史进程
在与蒙古(以及元朝)作战的政权中,南宋是抵抗时间最长的,从1235年到1279年,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蒙古似乎一直没有找到南宋的“命门”,初期用兵还被“教育”的心生忌惮甚至到怀疑人生,世人只知岳飞抗金为南宋的中流砥柱,只知襄阳为南宋半壁江山的屏障,却鲜有人知邓州人王坚和他坚守的钓鱼城为南宋强行续命20年,甚至改变了世界史进程。



王坚为邓州彭桥人,生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国侵略军统帅完颜讹可入侵唐州、枣阳,宋荆鄂统孟宗政招募唐,邓,蔡三州壮士两万余人,号忠顺军,王坚即由此招募入忠顺军,戊守唐、邓,在杏山山区屯田、练兵、守备御敌(现军事设施尚存)。
绍定元年(1228年),忠顺军与民屯田,灌溉十万顷,当年收粮十五万石,忠顺军各家自养马匹,官家给草料,忠顺军兵强马壮,常常给入侵的蒙古军队以沉重打击。王坚在忠顺军内,作战勇敢且有谋略,成为忠顺军的得力将领,升为劲军统制。
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军驻顺阳丹江沿岸,准备造船南侵江汉。坚潜兵烧毁其船材,自此崭露头角,成为南宋名将孟珙部下得力将领。蒙古军攻四川,王坚随孟珙入川御敌。
淳佑十年(1250年),参加南宋名将,抗蒙总指挥余玠与蒙军总帅汪德臣在兴元、文州等地大战。次年,奉命收复兴元府,然后率兴州兵驻合川旧城。
宝祐二年(1254年),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主持钓鱼城防务。王坚知合州后,加固钓鱼城池。他调集所辖五县军民数万,在钓鱼城上开掘大小“天池”蓄水养鱼,控井92眼,加筑从城上至南北江边码头的一字城墙,阻截敌军于城墙与江流之外,屯田练兵,“秦蜀之人,望风响应”。钓鱼城成为川、陕、甘民众聚集的军事重镇。
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与其弟忽必烈等分三路出兵攻宋。蒙哥亲自驻钓鱼城东五里的石子山督战。王坚负险守城五个月,蒙古军不能下。七月,蒙哥命人于钓鱼城东门高地上筑台,探城中情势以谋决战。王坚在蒙古军筑台时已选好位置,当蒙哥上台了望时,王坚命人放炮将其击成重伤。次日又将池中两条30斤重的鲜鱼做成面饼投掷城下蒙古军,且致信蒙哥“尔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蒙哥伤后,伤痛迸发,不久死于北碚温泉寺。
蒙古军北还,合州围解。九月,朝廷封王坚宁远军节度使、依前左领军卫上将军、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三品),节制兵马,进封清水县开国伯。
景定元年(1260年),贾似道忌王坚战功,使帝诏坚回京城临安(今杭州)。
景定五年(1264年),王坚去世,获谥“忠壮”。合州军民闻坚卒,立庙祀之,并建碑记其功,“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迄今犹存。宋蒙钓鱼城之战改写了欧亚历史。王坚率领合州居民坚守孤城36年,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不屈不挠的精神蜚声寰宇。
王坚改变了历史吗?当然是的,如果没有他的坚守,蒙古大军将按照既定计划,会合后顺江东下直取临安,参照几十年后襄阳陷落后的情况,南宋恐怕会提前灭亡二十年。
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蒙哥汗的意外死亡,使得蒙古帝国最高权力出现真空。西征的旭烈兀,留守的阿里不哥,南下的忽必烈,最重要的事情变成了回军争夺大汗之位。岌岌可危的埃及这才得救,否则,凭旭烈兀之能征善战,马木留克恐怕没有机会将其击败,埃及也将被蒙古铁蹄踏于马下。蒙古大军最后一次西征就这样草草结束,欧洲和非洲被命运从毁灭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王坚最后的结果?被封为宁远军节度使,清水县开国伯,第二年便被召回临安,又被调任和州知州,1264年,王坚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说王坚改变了历史,无论从当时的南宋角度来看或是从今天的世界角度来看,都是确确实实。可是,《宋史》中,甚至找不到王坚的记载。
在今天,王坚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恐怕寥寥无几,比之郭靖杨过不知逊色多少,其飞石击杀蒙古的事迹,也被金庸移植到了襄阳城下。如此一个对历史影响重大的人物,实在是不该被忽略。
他为元朝找到了南宋的命门
一位汉将的归降,才让忽必烈开窍,让蒙古大军找到了灭宋的法门。经过几年的准备,元朝大军南下,一举灭掉了南宋朝廷,终结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宋蒙战争。这位影响宋蒙战争的将领名叫刘整,那么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刘整字仲武,是邓州穰城人,此地在他出生71年前就划给了金朝,所以刘整不算南宋人。金朝末年,不断遭到蒙古、南宋的进犯,国力衰弱,“沉毅有智谋,善骑射”的刘整投靠南宋,成为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的一名低级军官。后来孟珙攻打金朝的信阳城,作为先锋的刘整率领十二人,趁着夜色潜入城中,“袭擒其守”。孟珙闻讯后,又惊又喜,想起了当年率十八骑取洛阳的李存孝,于是在刘整的军旗的上写下“赛存孝”三个字。
刘整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因此他得到了提升,到后来被任命为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成为镇守一方的高级将领。一方面,刘整毕竟原来是金国人,是北方归正之人,刘整祖籍是陕西樊川的,后来迁居到邓州穰城。邓州原本属于南宋的领土,但是在绍兴和议时,宋朝将邓州割让给金朝,当地百姓也成为金朝的臣民。当时南宋官场存在着严重的地域歧视,他们对由北方归来的汉人并不十分信任,甚至受到猜忌。
另一方面,身为北方人的刘整作战勇敢,战功卓著,“以北方人扞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因此遭到了以吕文德为首的南方武将们的嫉妒。每当刘整提出好的计策时,都被吕文德阻拦,每当刘整立功时,都被人掩盖,“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吕文德还故意让与刘整有矛盾的俞兴管理四川军政,“以图整”。俞兴一到任,就开始对付刘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诬构之”。刘整向临安朝廷申诉,也毫无结果。此时刘整又听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南宋的向士璧、曹世雄两位大将,被陷害而死。刘整不是岳飞,此时他考虑的肯定是个人的利益得失,而他的面前只剩下两条路,一是坐以待毙,二是背叛朝廷,他选择了后者。
根据史书记载,刘整投降后,充当了攻打南宋的急先锋,他还积极为忽必烈出谋划策,提出了灭亡南宋的战略方针。历史学家王曾瑜先生对刘整投降元朝后的作用,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宋元战争后期的关键决策人物,不是伯颜,而是降将刘整”。刘整为元朝训练一支强大的水军,并促使忽必烈调整战略方向,是南宋灭亡的关键人物。



那么刘整都做了那些事呢?
第一件事,献策取襄阳。1267年,刘整入朝,在觐见忽必烈时说道:“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刘整认为要灭南宋,必须先取襄阳,不过他的建议遭到了朝臣的反对。然而,忽必烈却认可了刘整的策略,他任命刘整为镇国上将军、都元帅,领兵围困襄阳城。
第二件事,训练元朝水军。众所周知,水军是南宋的强项,可是在襄阳之战期间,刘整负责元朝水军的建设,他“造船五千艘,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而习之,得练卒七万”。襄阳被攻破后,刘整再度献策,“襄阳破,则临安摇矣。若将所练水军,乘胜长驱,长江必皆非宋所有。”

之后,元朝的水军顺江而下,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丁家洲之战、焦山之战中,大破南宋水军,最终灭掉了南宋朝廷。刘整叛宋反映出了当时的南宋朝廷内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并非想当叛徒,但却成了叛徒。
投降元朝后,刘整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他提出的战略方针,都被采纳。元朝重用降将刘整,最终消灭了南宋。而南宋直到灭亡时,依然内乱不止,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人们不可能身临其境的跳入历史,读懂他的全貌,而每个人因切入的视角不同也很难对历史人物作出完全公允的评价,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王坚和刘整都在历史长河留下了足迹,并左右了所处的时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个邓州人左右了宋朝的命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