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关中侯印”被邓州村民发现,结果被文物贩子骗走又...
《邓州的国宝文物——“关中侯印”》文/王 侯(说明:本文原载于《今日邓州》2018年4月26日第四版)(文章来源:王玉卓《国家一级文物金质“关中侯印”比较研究》)前情提要 1970年,冠军村村民李春亚、李兴选等一群孩童在冠军村冠军古城遗址——寨河遗址的西南岸玩耍时,李兴选在地上发现一方金质印章并交父亲李时顺收藏于家中。1979年,古玩中介程某到冠军村收购古物,发现李时顺家中此印,在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后,联系文物商贩王某以900元人民币收购此印。时任邓州市文化馆的文物工作者李云生同志得知该印消息后,立刻联合公安部门将文物成功追回。后经专家鉴定,此方在冠军村发现的金印,通高2.1cm,钮高0.9cm,印面2.4cm×2.4cm,重125g,印钮为一只正在爬行的乌龟,圆目,口微张,龟身雕琢精美,印文为“关中侯印”,系我国魏时期的金质龟钮官印,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邓州市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关中侯最早起置于东汉末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中侯印”便是赐爵关中侯者的配印。关中侯印的钮制采用的是龟钮,而无论汉魏还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对龟钮作为官印的钮制是非常讲究的,钮式也是中国古代官印形制最关键的核心部位。在古人看来,龟被当作是一种隐藏着天地秘密且又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灵物,所以龟钮印章是高级别身份的象征,大部分关中侯印采用金质,而金质官印的配拥者据史料记载规定:只有王、侯、后、丞相、大将军的配印才可采用金质,地位十分高贵。从镌刻艺术上看,“关中侯印”采用阴文(白文),简化后的秦小篆字体,也就是“摹印篆”的文体;不但平直庄重而又严肃有力,印文的布置上“关”字在印面里占地最大,“中”字最小;侯和印中等大小,基本形成左宽右窄的形势,格局对比鲜明、大气庄重,整体上倡导中庸和谐。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载,“关中侯”建安二十年(215年)冬,曹操以丞相之职“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关中侯进行改制为用来封赏军功者和特殊贡献者的名号侯,汉代规定“非刘氏不封王,非功臣不封侯”,侯在爵位制公、侯、伯、子、男中排行第二位,是仅次于公之下、伯之上的一种高等级贵族爵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可见关中侯的高贵地位。那么“关中”又是哪里呢?它与“关中侯”又有什么关系呢?据汉魏史载:“东自函谷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也就是说东边起自函谷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一带),一直到西边陇关(今甘肃省清水县东陇山东坡一带)这之间,称为关中地区。研究发现关中侯并非按照传统的官秩封侯制度来进行封赏赐爵,不是爵号中带有“关中”二字就封在关中地区,只是借以“关中”这个名称来封赐,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来制造这样一个爵位呢?史实证明,曹操设立关中侯只是用来安抚和表彰功劳大的官员或诸侯王;且没有封地没有饷禄,更没有执政参政、议政的权利;也就是说只是让“关中侯”成为一种至高的荣誉象征,这样一来二去曹操既安抚了那些功劳大的官员,又不给他们实权,既防止他们日后的壮大,还能为自己未来的统治铺路。那么邓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关中侯印的主人又是谁呢?据史料记载,关中侯最晚见于南朝,始于东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发现,我国魏晋时期的关中侯有十二位,以平遥名将孙资为代表;南朝关中侯三位,以名将陈庆之为代表,还有待确定的关中侯四位,共十九位关中侯;目前国内发现关中侯印金质九方,其中河南省发现四方(皆系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一方在日本。我国还发现有鎏金铜质关中侯印两方(国家二级文物),其中一方流落日本,后经拍卖回国,铜质关中侯印四方。对于各地出土的关中侯印的主人目前只有江苏省的一方鎏金铜质关中侯印的印主人可以确定外,其他的关中侯印的身世仍是一个“迷”。南阳地区总共发现金质关中侯印两方,分别是南阳市南阳县石桥镇1951年发现的金质关中侯印(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和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1979年发现的金质关中侯印,而南阳历史上在晋代曾出现过一位关中侯,也是目前南阳历史上发现的唯一的关中侯,他是汉宗室,晋代豫州刺史尚书右丞——刘乔(邓州人)。但他所处的时代与邓州魏时期的这方关中侯印不符,所以目前邓州市博物馆藏的这方关中侯印的身世之谜仍未揭开。 印章文化是中华古老而又闻名于世界的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博大精深的印章文化在历史的舞台上展露着独特的魅力。邓州市博物馆藏的这方关中侯印是张村镇冠军村汉代冠军城遗址内出土发现的“国宝”文物,对我国汉至魏晋时期的官秩制度的研究和爵禄的演变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的新时代之所以繁荣富强,文化所发生的作用及影响是关键的;和谐文明的时代必须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重视、保护、研究、开发地方传统历史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责任,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故城遗址是具备文化优势条件的历史遗产。每一个文物都承载着一段灿烂的文明,光阴不可逆转,但我们可以透过关中侯印那段两千年来的岁月留痕,去追寻那份成就的辉煌与荣耀。它虽不动不言地陈列于展台之上,却是为了在无数中华儿女面前散发着它那份来自国宝的高贵气质,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至此,我谨以自己多年对冠军古城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对“关中侯印”的粗浅认识,结以上文字,望此方面的精深前辈及专家学者留意,并期待热心勘正。(本文终,下附一段往事)
(朱绍侯先生在查找“关中侯”相关线索)
朱绍侯:“邓县的这方‘关中侯’金印刷新了我对魏晋爵制的研究”
朱绍侯教授:生于1926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河南大学历史系第一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创始人、第一任总编辑,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代表作《军功爵制研究》、《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与阶级关系》等五种专著和两本论文集。主编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中国古代宰相传略》等8部教材和史学著作,讲授有《秦汉军功爵制研究》等课程。
(国家教育部长陈宝生、时河南省长陈润儿莅临河南大学探望朱绍侯先生)
缘起2019年秋,我在河南大学求学时,结识我的历史学研究启蒙导师时92岁的朱绍侯先生,首先朱先生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当下历史学研究“泰斗”之一,他很早就开始关注汉代冠军县的历史了,尤其是在清代冠军城出土的石华表(现存于邓州城区一小)所牵扯的古代爵制研究问题上。我有一次在周末去老师家中探望时,偶遇先生书架上他的代表作《军功爵制研究》,于是便捧起来拜读,书中《关内侯在汉代爵制中的地位》一文让我突然想到家乡冠军村曾出土的文物“关中侯印”,就和先生讲了关于冠军村出土关中侯印金印的一些信息,与先生探讨关中侯印所牵扯的爵制问题,刚开始教授坚持关中侯的配印非金质所制观点,后来我拿出手机中存档的在下于18年写的《邓州的国宝文物——关中侯印》一文和配图,将字体放大,92岁高龄的朱绍侯先生抬起颤抖的双手,接过手机,仔细翻看了10分钟,回复到:“这方‘关中侯’金印刷新了我对魏晋爵制的研究”,他在敬畏。历史这门大学问总是被推着前进,或许当时朱绍侯先生对于关中侯印还停留在最早期关中侯建制时的认知吧。
(笔者与朱绍侯先生,摄于2019年冬,留念)
作者简介王侯,原名王玉卓,中共党员,邓州张村冠军人,师从河南大学宋代艺术研究所魏跃进教授。现供职于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封大学),担任研究员,下属二级单位开封大学国学研究会会长、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馆员,累计修复文物386件。现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姚雪垠研究会会员,河南省高校文联理事。敬畏历史,提升视野,创新发展。
页:
[1]